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无码制服丝袜人妻在线视频,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幕人妻,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观看视频

桿秤與節氣

2020-12-01 08:47:41

桿秤與節氣

黃赤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12月30日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7年8月29日,陜西省西安市?邑區秦渡鎮發生了一件新鮮事兒:西街的老字號楊記秤鋪傳承人楊衛斌做了一把重量級桿秤,當天要試秤。這桿大秤可稱重190公斤,做工精致、光滑锃亮。更令人贊嘆的是:秤桿正面用銅絲鑲嵌著二十四節氣的秤花,秤桿背面還鑲有“吉祥如意”四個美術字。秤桿上鑲著的二十四節氣秤花很有創意,既能稱重,還能普及節氣知識。說起在秤桿上鑲二十四節氣的緣由,楊衛斌說,2016年我國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人自豪和鼓舞。作為農耕文化必不可少的桿秤與二十四節氣的農事活動密不可分。我把二十四節氣鑲成秤花,既接地氣,也能更好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楊衛斌制作的二十四節氣大秤巧妙地把秤文化和農事文化結合在一起了,可謂妙手偶得。

古時的春分日對于特定的行業也是個重要日子。河南作家任崇喜先生所著《節氣——中國人的光陰書》中介紹春分日制秤、校秤的由來:古人選擇春分秋分時節制秤、校秤,因為這時“晝夜均而寒暑平”,氣溫適中,晝夜溫差小,校正度量衡器具不會受溫度變化的影響。以往每逢春分時節,便有匠人走村串戶來校秤、制秤。匠人會當著主家和圍觀者的面,手提秤繩,將秤砣撥在“定盤星”位置,秤桿就會呈水平狀懸在空中——公平在此!現如今,桿秤逐漸淡出人們生活,這一習俗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立夏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張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起源于一個和阿斗有關三國時代的傳說。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

舊時,江蘇宿遷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江蘇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清朝時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 “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福建省莆田市莆仙民眾在冬至節舉家團聚搓丸籽、吃丸籽,故稱冬至丸。搓丸時,先捏塑元寶、銀錠、秤砣、杵臼、牛、小豬、小狗等,象征財源廣進,六畜發達興旺。冬至早晨,丸籽加姜、糖煮熟后,先供神祭祖,焚香敬土地公、灶公、公媽等,再全家分食,小狗、元寶等則粘貼在門上,仙游縣東鄉人則將“秤砣”、“銀錠”擺在灶公前,而鄉人則置于灶口上方灶面上。